1950年5月1日,漫天硝烟中,海南岛解放,海南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背后,是五指山上红旗展,是三大军事攻势猛,是扬帆竞渡建奇功,人民解放军和琼崖纵队粉碎了敌人一次次的封锁与“围剿”,迎来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历史的烽烟早已散去,但仍能循着先辈的红色足迹,回溯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形成
如今的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背靠巍巍青山,前方绿水长流,一座纪念碑伫立于青山白云间,顶部的红旗似烈火般鲜红。这座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碑高23米,寓意着“孤岛奋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的红色足迹。
革命战争要有根据地作为依托,才能坚持持久斗争并取得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革命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五指山区怀抱的白沙、保亭、乐东三县不仅物产丰富、资源充足,而且群山耸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绝佳选择。
1946年12月,中共琼崖特委作出关于建立以白沙、保亭、乐东为中心的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决定。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我军以已有一定革命根基的白沙作为突破口,逐步打通进入五指山区的通道,让保亭、乐东解放的捷报接连传来。
为了彻底消灭敌人,建立牢固的革命根据地,1948年1月,琼崖纵队第三总队第七支队和第九支队分两路向保亭进军,攻克保亭县城,解放了保亭全境。第五总队两个支队和第一总队的第一支队,肃清白沙县的国民党地方武装,解放白沙全境后,兵分两路向乐东挺进。6月6日,琼崖纵队攻占乐东县城,乐东县全境宣告解放。至此,白沙、保亭、乐东连成一片,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琼崖党组织和军队有了一个位处全岛中心、便于指挥全琼、进可攻退可守的牢固后方基地。
对于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冯白驹将军曾作这样的评价:“五指山根据地的最大作用在于战略上保证了海南解放战争的胜利。”五指山北部的毛阳镇毛贵村,曾是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大本营——琼崖区党委等机关的驻扎地,也被称为海南的“西柏坡”。当年便是在这片坡地上,冯白驹率领琼崖党政军领导机关,运筹帷幄,发动和指挥了1948年秋季、1949年春季、夏季三大军事攻势。
秋、春、夏季三大军事攻势
琼崖纵队三大军事攻势前后历时十个多月,一个攻势接着一个攻势,胜利捷报频传,构成了琼崖革命战争史上一幅气势恢宏的壮丽画卷。
1948年秋,解放战争已经进入第三年,琼崖纵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解放区和游击区已占全岛总面积的80%,人口占全岛总人口的60%,五指山解放区也已得到巩固。琼崖解放战争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此时,琼崖纵队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
为贯彻中央军委关于“全国各个战场发起秋季攻势”的指示,加速琼崖解放的进程,1948年9月至1949年7月,琼崖区党委实施了“进攻、发展的战略方针”,领导琼崖纵队先后发起大规模的秋、春、夏季三大军事攻势。
1948年9月18日,秋季攻势首战打响,进攻部队与从陵水县城出援的敌军在光岭一带展开激战,首战告捷后琼崖纵队挥师东进,直捣敌陵水至万宁一带多个据点。随后,进攻部队转向定安、乐会,接连取得大捷,并以中原墟战斗的胜利结束秋季攻势。
秋季攻势结束后,琼崖纵队进行整编,各总队的支队、大队、中队分别改为团、营、连的建制,整个部队发展到十万余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整训,随即发起了春季攻势。为期三个月的春季攻势分为三个阶段:转战澄(迈)临(高)儋(县);攻占石碌和东方等据点;向琼西南进军。
从3月4日开始,于6月4日结束,春季攻势是琼崖纵队作战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据不完全统计,春季攻势共歼敌2296人,缴获大量枪炮、弹药及军用物资,解放了新州、昌化、感恩3座县城和石碌矿山、广坝电站等20座城镇,攻占了87座墟镇和据点,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解放区。
“这个辉煌的胜利,表现着琼崖人民解放军攻势的强大与无比英勇……表现着敌我力量对比的急速改变,琼崖人民解放军由劣势迅速转向压倒优势的发展。”1949年5月6日,冯白驹发表文章《一切为了加速解放琼崖》,热烈祝贺春季攻势的胜利。
鉴于全国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及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琼崖区党委和琼崖纵队司令部决定集中3个总队9个团的兵力,将重点转至琼东北,在乐会县发动夏季攻势,进行大规模的机动作战,全歼守敌。正当琼崖纵队乘胜追击,节节胜利之时,被解放军击溃的国民党32军从大陆逃到琼崖,导致琼崖国民党军兵力骤增,且立即进攻琼东北解放区,企图包围琼崖纵队主力。在此形势下,琼崖纵队停止夏季攻势,各部队分别撤回原来防区,寻机出击。
1949年12月,琼崖纵队第三总队在定安县母瑞山东北麓岭口墟周边发动了对国民党守军765团的一系列伏击战,虽然付出了二团团长许会盛、二团政治部主任周成三等57名指战员英勇牺牲的代价,却几乎全歼国民党765团。这在琼崖纵队战史上首创歼敌近一个团的战例,史称“岭口之战”。
岭口之战后,琼崖纵队作战能力大幅提升。三大军事攻势的发动及其所取得的重大胜利,将长期处于战略防御地位的琼崖革命武装斗争以及解放战争引向战略进攻,在一段时间里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总态势,起到了推进和加速琼崖解放的巨大作用。
解放大军渡海作战
1949年10月,华南大陆全部解放,但是海南岛仍然处于国民党的控制之中。为了守住海南岛,蒋介石专门派遣自己的嫡系将领薛岳,统领着海陆空三军,兵力达10万之众,驻守海南。但他始料未及的是,如此立体的防御体系与铁甲军舰,竟然会被“木船”所击溃。
当时我军还是只有陆军单一军种的部队。渡海作战,不仅没有海、空军的配合,也没有海上作战的经验。琼州海峡有数十公里宽,隔岸不能进行炮火支援。渡海的工具又只有古老的木帆船,最先进的也只是在木船上装上汽车发动机的机帆船。
经过三个月的政治动员和海上练兵,部队逐渐甩掉了思想包袱,克服了不熟悉水性和晕船的困难,学会了游泳、划桨、掌舵和识别风向等航海技术,从“陆地猛虎”变为“海上蛟龙”,为接下来两批4次潜渡及我军主力渡海登岛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2月,时任广东军区司令员的叶剑英主持召开海南岛战役作战会议,会上认真研究了琼崖纵队送来的很多情报。根据符振中提供的情报和琼崖纵队的建议,会议确定了“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的渡海作战方针。
1950年3月5日下午7时,首次渡海作战开始,第四野战军40军118师352团一个加强营799名指战员首渡琼州海峡,于6日下午直逼白马井超头海滩,经过激战胜利登岸,与迎接先锋营的琼纵一总队胜利会师。在这次登陆作战中,伤亡指战员50余人。接应部队和先锋营指战员汇合后,进入白沙根据地一带休整待命。上级分别发来嘉奖电,使两支兄弟部队受到极大的鼓舞,更加坚定了迎接大军登陆、坚决消灭敌人、解放海南岛的决心。
根据海南岛战役作战会议部署,人民解放军海战部队共实施了两批4次成功的潜渡。解放军登岛部队将近8000人,加上琼崖纵队和地方部队的2万人,对岛内的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内外夹击态势。大举登陆的时机已经成熟。
1950年4月16日19时30分,随着第四野战军15兵团指挥部“起航”一声令下,三颗红色信号弹同时升空。渡海作战兵团第一梯队共2万余人,分乘500多只战船,分成东路、西路两个编队同时起渡。40军所部1.87万人、43军所部6968人自雷州半岛出发,在琼崖纵队的接应下,成功地摧毁了国民党军精心构造的海陆空立体防线,于海口以西至临高角一线强行登陆。
4月17日,野战军主力8个团,在琼崖纵队的有力接应下,大举登陆。与接应部队共同歼灭海岸守敌后胜利会合,接着向全琼各地纵深挺进。18日,43军128师在琼崖纵队第三总队的配合下攻占澄迈县福山墟,直逼海口。15兵团司令员邓华获悉薛岳调其战役机动部队5个半师的兵力驰援澄迈的敌情后,决心组织大规模的围歼战,于19日命令40军和43军迅速靠拢,集中力量,并于4月20日上午与国民党军在澄迈县的黄竹、美亭地区展开决战。
经过两昼夜的激烈战斗,国民党军全面崩溃。解放军乘胜向东追击,4月23日,琼崖纵队配合野战军,兵分两路,于当日上午解放府城和海口。4月24日,解放军兵分东、中、西三路(东路由海口—文昌—清澜港;中路由海口—嘉积—榆林港;西路由海口—那大—八所港),快速追击国民党残军。4月30日,榆林港和三亚市得到解放。最后一仗于5月1日在八所地区全歼了国民党军286师,解放了海南全岛。
解放海南登陆战是战争史上的奇迹,它开创了我军渡海作战胜利的先河,创造了用原始木帆船打败现代化铁甲兵舰的奇迹,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