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部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学校首页首页体育部概况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体育竞赛户外运动体质监测党群工作下载专区
当前位置: 首页>>户外运动>>课程介绍>>正文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内容的设置
2007-01-02 08:30   审核人: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内容的设置

户外运动、野外生存、拓展训练是“学校绿色体育”的主要内容。是指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以户外运动项目群所共有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及相关竞赛所具有的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为教学目的,按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通过户外运动教学实践情况的研究,认为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坚强的自信心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实现教育部《纲要》的课程目标。

1. 课程的含义与性质

1.1 户外运动是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探险的体育项目群。主要包括陆地、水上、空中三大类。目前我国开展比较广泛的主要是陆地户外运动。陆地户外运动是指在陆地区域,在地面进行的户外活动,包括山地、海岛、荒漠、高原等。

(1)山地户外可分为以下4种系列

①丛林系列:分为定位与定向、丛林穿越、宿营、觅食、联络、急救、紧急求援等

②峡谷系列:溯溪、溪降、搭索过涧、漂流等

③岩壁系列:攀岩、岩降等

④洞穴系列:洞穴探险

(2)荒漠户外可分为以下3种系列

①沙漠系列:沙漠穿越、生存

②戈壁系列:戈壁穿越、生存等

③荒原系列:穿越项目、生存项目等

(3)海岛户外可分为以下4种系列

①荒岛生存系列:觅食(水)、海水淡化、宿营、联络、求援等

②滩涂系列:滑沙、沙地上升器拔河、结绳负重等

③峭壁系列:海上攀岩、悬崖跳伞、溜索等

④水域系列:水筏环岛、水中滚木等

(4)高原户外可分为以下2种系列

①高山探险 登山、高山滑雪等

②高原探险 高原徒步、峡谷穿越、大江大河源头探险等

1.2 “户外绿色体育”在全面分析研究各类户外运动的基本特点及相关联系的基础上,我们对户外绿色体育提出如下概念:“户外绿色体育”是指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以户外运动项目群所共有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及相关竞赛所具有的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为教学目的,并按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

2. 教学体系构建

2.1教学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

1)教学内容、目的、时数的确定应符合《纲要》的要求。

2)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充分反映户外运动各项目所共有的技术、技能,充分体现三基本的原则。

3)技术、技能及理论知识的学习应有助于全面调动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自觉锻炼习惯。

4)课程设置应符合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实际,便于普及。

2.2构建教学体系的目的

1)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教育方针。

2)通过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实现2OO2年8月教育部颁布《纲要》所制定的课程目标要求。

3)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荒原等条件,把课堂设到郊外。

4)体现互动式教学模式,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5)使学生掌握参与户外运动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具备参与指导户外运动的能力。

2.3 课的结构

2.3.1理论基础

1)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成熟的心理素质及基本的户外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是完成户外运动的必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获取都能通过教学方式来实现。

2)对户外运动所要的素质,在郊外或学校周边利用自然环境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3)户外运动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如:攀爬技术,方向的判定,户外自制用具,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等)可通过专门的理论与技术训练及实践操作课的教学来实现。

4)户外特殊环境中所需具备的心理素质可通过拓展训练来培养。拓展心理训练是利用户外活动形式,模拟真实管理情景对参加者进行心理和管理两方面的培训。它主要是通过练习一些具有心理挑战的项目(高空抓扛、信任背摔、绝处逃生、搭人梯等),以训练、提高心理素质。

2.3.2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的教学大纲

1)优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搭配。通过对教学效果,学生反馈的信息,获取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我们从原有的理论课16学时、实践课16学时、教学考核2学时的课程安排逐步变化成理论课10学时、实践课22学时、教学考核4时,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及能力的培养。

2)优化教学内容安排顺序。通过对教学效果、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对教学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使其更科学、更符合户外运动课程特点、教学效果更好。完善户外运动课的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教学进度、内容、任务、组织方法做出具体的安排。

教学程序与内容为:户外运动概论、户外运动医学、拓展心理训练、攀登技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定向理论与实践、户外用具准备与使用、生存生活能力综合训练。

2.4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学的组织实施

2.4.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的准备

1)课程安排为一学期。课前在校内媒体介绍户外运动教学内容及管理办法。

2)学生以选项课或选修课的形式报名参加学习。

3)统一组织,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实践课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每班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理论课合班进行教学。

2.4.2教学方式及相关内容

1)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训练为课程的延伸,安排在周末或假期进行。

2)理论课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主要讲授户外运动概论、定向运动、生存的技能技巧、户外医学、饮食卫生、危险因素、自救求救的基本知识;实践课则注重学生户外技术、技能及生存技术、技能的培养,尽量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技术自己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及应变能力;综合训练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及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放在理论、实践课后进行。

3)实践课、综合训练,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对学生分组(5~8人1组,男女生搭配),学生自选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进行练习,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

4)身体素质练习贯穿于实践课的全过程。一般安排在课程结束前进行,练习时间一般为20~30 min。

5)综合训练应选择复杂多变的山区,采用基地式、穿越式、混合式和特殊式4种不同的方式。没有条件的可选择校园、公园、城市周边农村进行训练。

6)综合训练时各小组自行安排食品计划。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有条件时让学生识别采集一些可食植物。我们不赞成教学生捕获动物的方法,除了捕鱼。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根据训练基地的实际情况可进行攀岩、速降、溯溪、滑冰、扎筏漂流、搭绳过涧、丛林穿越、独木桥、野外定向、修建营地、埋锅造饭、捕鱼、挖野菜、杀鸡、篝火联欢晚会野外生存与技术等项目的训练。

2.4.3注意事项:

1)每小组安排一位教师处理紧急情况,确保训练安全。

2)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应风雨无阻,但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训练计划和要求。

2.4.4教学安排:

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时间由授课的内容和性质决定,可以安排利用双休日、节日长假、寒暑假等,每学期可安排36-72学时(含野外综合训练时数),其中理论课、实践课、野外综合实践课的学时数比例以1:2:3为宜。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内容设置:

①理论课8学时:野外生存运动概论2学时,野外医学卫生4学时,野外危险防护2学时。

②实践课24学时:体能训练6学时,定向训练4学时,攀岩训练6学时,野外装备知识4学时,心理训练2学时,其它训练2学时。

③教学考核4学时:理论考榱2学时,技能技术考核2学时。

④野外综合训练3—5次:野外综合调练利用双休日和假期进行。活动形式分为基地式、穿越式、混合式。

2)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可作为选项课或选修课,在二年级至四年级开设,每周可设1次课为2学时或2周1次课为4学时或集中时间上课,每学期完成18次课的36个学时。教学步骤(以单项教学为基础、以组合教学为连接、以综合实践为整合。

3)在综合实践前设计方案,策划的总体方案要根据课程内容的教学阶段、实践时间、地点、路线、内容、地理、地貌、植被、生态环境及学生情况有一个总体方案。这样可以先拟定一个初步训练方案,经专人实验后再逐练充实完善。方案应包括训练科目、行程路线、气候变化、交通、安全措施、装备、物品、食品、经费等内容。

2.4.5考核办法: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实践操作考核、野外生存生活综合评定。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30%,考核内容包括所有学过的户外运动知识;实践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20% ,考核内容包括所学过的技能技巧,抽签考核一种;野外生存生活综合评定占总成绩的50% ,教师应根据同学在户外的表现(吃苦耐劳、互相帮助、团队精神、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2.5实践效果:分析从2005年至2006年,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三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上课学生1800多人。为了研究教学效果,我们采用发放回收调查表、访问座谈等方式了解课程对学生运动参人、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课程目标方面的影响。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650份,回收有效问卷580份。经过统计结果(表)。

表:户外运动课程效果评价数据(%)

运动技能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

技术技能 思维能力 科学锻炼 行为习惯 自我调节 意志品质 团队精神 吃苦耐劳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素质:249 42.9 163 28.1 512 88.3 530 92 220 75 488 84 487 84

心理: 567 98 532 91.7 575 99.1

攀岩:557 96 475 81.9 324 55.9 328 32 498 91 460 85 503 80

定向:522 90 556 96 267 45 250 43.1 487 84 524 90.3 353 60.3

装备:562 96.9 569 98.1 168 29 504 86.9 167 29 272 46.9 533 92 506 87.2

综合:377 65 498 85.9 237 40.8 541 93.2 509 87.8 540 93.1 537 92.6 513 88.4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1)户外运动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有助于实现《纲要》之运动参与目标。

2)户外运动教学有助于实现《纲要》之运动技能目标。

3)户外运动教学有助于实现《纲要》身体健康目标。

4)户外运动教学有助于实现《纲要》心理健康目标。

5)户外运动教学有助于实现《纲要》之社会适应目标。

总之,户外运动课给了大学生挑战自我、发掘自身潜能,培养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的广阔空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坚强的自信心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实现教育部《纲要》的课程目标。

3结论

1)户外运动课的开设符合《纲要》的精神。教学内容适应在校大学生的年龄特点需求,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发展的方向。

2)户外运动教学内容丰富,设置科学、合理,传授的知识、技术、技能面广,学生学习参人兴趣与积极性高,对学生身心影响深,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的人格。

3)通过户外运动的理论课、实践课、综合训练课的教学,能够有力地促进《纲要》的实施完成,可以说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贯彻新《纲要》最具价值的一门课。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TI YU BU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安工程大学体育部 版权所有
陕ICP备022000